貢噶老人(公元1903~1997年) 


藏傳佛教白教傳承的貢噶精舍,位於臺北縣中和市三七八巷的巷裏,這是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香港的一位李吳若 華 居士捐資購置下來,供養給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貢噶呼圖克圖的弟子貢噶老人,做為他弘法的道場。然後由貢噶老人再加以改建,命名為貢噶精舍,這是藏傳佛教在臺灣最早建立的道場。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來到臺灣的甘珠活佛,他在臺北縣新店市駐錫的甘珠精舍,是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才建立的。
 


在貢噶精舍弘法的貢噶老人,是藏傳佛教金剛上師,俗名申書文,法名卻住頓拍,道號貢噶老人。他是西康貢噶呼圖克圖座下眾多弟子的六大弟子之一,號稱「六大金剛」中的一個。六大金剛,指的是滿空、普欽、張澄基、陳健民、陳濟博、卻住頓拍——即貢噶老人。六人中前二位是出家喇嘛,後四者均是在家白衣。俗名申書文的貢噶老人是滿族人,為清室愛新覺羅氏的近支,清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出生。他的父親省吾公,於光緒年間宦遊河南,書文隨父母居於開封任所。省吾公愛河南民風淳厚,任滿後乃卜居開封。
 


申書文無兄弟姐妹,為父母獨女,父母愛如掌珠,稍長就讀於開封中學。唯生性不嗜讀書,不喜女紅,自幼好騎射,習擊技,曾遇異人傳授以武功劍術,他朝夕勤練,極為精進。省公與開封巨紳武靜塵公友善,乃以愛女許配與武公長子英亭,並訂婚約,然書文年輕,對于世俗婚姻並無興趣,對婚約事亦不措意。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年),申省吾公挈眷遷回北京,時有佛教護法朱子橋將軍,為省吾公的契友,時往訪晤省吾公,對書文開示佛法,以此開始信佛。後來由朱將軍之介紹,皈依於北京法源寺道階老法師座下,成為在家清信士,開始閱讀佛經。熏習漸久,見聞日增,知佛法不離世間法,學佛者不是遁跡名山,獨善其身,必先發菩提心,行利他行,方符聖意。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年)間,申書文在北京附近的宛平縣長辛店鎮,與朱子橋將軍合辦仁佑平民小學校,學生中家庭貧困者,不但免費,且供膳宿。成立數年,成績斐然,本來打算進一步擴充為中學,不意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日寇侵華戰爭爆發,書文帶領年長學生數人,毅然投筆從戎,往河南投入游擊隊,從事保家衛國事業。未幾在作戰中為敵人所俘,蒙難兼旬。脫險後轉赴後方,在漢口養病。未久接到朱子橋將軍信函,囑他即到重慶長安寺,謁見佛教領袖太虛大師。
 


申書文居士抵達重慶後,謁見太虛大師,並皈依於大師座下,以此得常向大師請示佛法。一日聞大師說到康藏密教情形,心甚嚮往,大師說:「如有意學密,當先到漢藏教理院學習藏文,以後再在康藏學法。」 申 居士於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初,進入北碚的漢藏教理院學習藏文。修學兩年,藏文已頗有基礎,乃於三十年(一九四一年)歲末,又得朱子橋將軍之助,介紹他到西康省政府教育廳充任藏文祕書。他乃步行到西康康定(舊稱打箭爐)任職。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某日,省府通知各廳、處祕書以上人員,到迎賓館歡迎省黨部書記長武英亭蒞康接事。 申 居士初聞武英亭之名,不期愕然,原來武英亭就是他童年有婚姻之約的人,分別多年,相見已不相識了。因為上代有婚姻之約,復經友人多方撮合,乃締結姻緣,但 申 居士仍是修行人也。
 


西康省交通局長邵福宸,也是一位修密乘的人,他介紹 申 居士去木雅鄉康松札寺,依貢噶活佛學法。康松札寺距康定有三日步行路程,寺在山上,道路崎嶇難行。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秋,在 邵福宸 居士協助下備了駝牛三只,裝載供養禮品,由一士兵伴行,離開康定後,地曠人稀,險阻難行。三日後,抵達康區白教中心的本寺,由滿空喇嘛引導,謁見貢噶活佛,謹陳誠意,蒙活佛攝受,留寺三月,講解法要,並予灌頂,凡屬閉關必備之條件口訣,悉予傳授。
 


一日,貢噶活佛告曰:「離此兩日路程,有貢噶山,山頂有貢噶寺,於你修行最為適宜,但山高海拔八千餘公尺,無人居住,祇有一個僧尼在廟作伴,你去善自修持,必有成就。」 申 居士聆聽教誨,拜師即行。那貢噶山高度僅次於喜馬拉雅山,積雪終年不化,冰雪崎嶇,攀登困難。但他為法忘身,鼓勇前進。到達貢噶寺,寺為石頭砌成,年久失修,倒塌不堪。殿左有一斗室,即為關房。山上無出產,食用物品均由山下送去,即用水也要到半山汲取。山上有一老尼相伴,老尼畜牛數頭,牛乳可制酥油,可與朝山蠻家交換物品。
 


居士在山苦修三年,親蒙本尊摩頂,頓見本來面目。乃於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下貢噶山,到康松札寺禮貢噶活佛,活佛傳以不共大手印法、不共頗瓦法,並賜予鈴、杵、五佛寶冠諸珍寶,並雲:「近百年來,貢噶山有不少修行的人,沒有像你的精進與成就,我現將白教傳承傅付與你。」申書文跪而接受,自此成為金剛上師。貢噶活佛賜他法名卻住頓拍,號曰貢噶老人。
 


是年秋季,日寇侵華戰爭失敗無條件投降,我國八年抗戰獲得勝利。貢噶上師自康松札山回到重慶。這時有雅 安宋孝慕 居士,迎請上師到鶴林寺開示三天,並結緣灌頂百餘人,圓滿後收弟子數人,這是他傳法之始。未久又應成都吳夢齡,宋孝持(宋孝慕之兄)等之請,至成都弘法,修觀音法七日,得大灌頂者一百五十餘人,時已歲暮,奉貢噶佛爺之召返回重慶。三十五(一九四六年)春,辭別貢噶佛爺返回北京省親,即在北京市政府任宗教科科長。是年秋,南京交通部長曾養甫請上師到南京為其醫病,即在南京收胡漸奎、楊孟紀、黃元秀、殷瑞翔弟子等多人,逢歲暮仍回北京。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春,貢噶佛爺在南京受國民政府冊封為廣覺禪師。這時上師在北京已傳法收弟子數百人,弟子們要求上師到南京,請貢噶佛爺到北京弘法。是年秋季,請得貢噶佛爺到北京,卓錫於北京瑜伽佛堂,修護國息災法會。是年上師四十五歲,發願在頤和園後山勤可軒閉關六年。不意翌年大陸局勢頓變,無法安居,他不得已出關,仍任民政局宗教主任之職。不久北京局部和談,四十八歲之年潛至上海,隱居行醫,後來到蘇州行醫三年,隨緣傳法,復回上海。五十四歲時應貢噶佛爺之召,回到北京。佛爺授以鈴、杵、鼓、法衣等物,上師跪受,佛爺曰:
我不久將回貢噶山,今將法器、法衣傳授與你。我去後,你應到我所未至之處,傳佈密法。你是我漢人弟子中最有成就者,我將白教傳承於你,你速去弘揚,善自護持,勿隳吾宗。
 


上師奉命於危難之間,不及回家省親,連夜回到上海,翌年由上海到香港,由張性人、劉銳之等人接待,秋季來到臺灣,時為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
 


抵達臺灣後,時有陳玉麟、董 文靜兩 居士屢請弘法,上師初借臺北市木柵區徐家,受法者僅董文靜等數人。未幾有陳大鹹、吳長濤、陳作涵、黃又青、張哲炯、王世成等多人請法,佛堂遷入郭家,不久即移臺北市南京東路,再遷徙至臺北市廈門街陳作鑑家,正式成立貢噶精舍。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春,香港的李吳若 華 居士來台,請師為其先夫超渡,師招亡魂於萬里之外,承聽佛法,咫尺之間, 李 居士得睹夫容,乃皈依三寶,與其昆 仲浩源 居士,合力在臺北縣中和市中正路,興建貢噶精舍;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上師應臺南竹溪寺全妙法師之請,在臺南弘法十餘日,皈依百餘人,授開頂法者九十餘人,各地善信,競集參加,頗盛一時。
 


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臺北縣中和市貢噶精舍落成,上師遷入新精舍,在舍閉關一百零八天,翌年春天出關。此後多年,在中和市的貢噶精舍傳法弘化。五十四年(一九六五年)在精舍開講大手印,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在臺北市陽明山閉關四十九天,出關後成立貢噶精舍附設中醫診所,自任主治大夫。五十七年(一九六八年),因受法灌頂者日眾,房舍不敷使用,將后座平房改建為三樓,當年落成,開始閉關三年,六十年(一九七一年)因 武英亭 居士往生,上師出關料理善後。因閉關未滿三年,於六十一年(一九七二年)再度閉關,到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期滿出關。
 


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年)冬天,上師遠赴菲律賓,謁見白教領袖,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嘉瑪巴。事後,上師在馬尼拉成立了菲律賓貢噶精舍,返回時沿途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香港弘法,事後返回臺灣。當上師晉謁大寶法王時,獲得法王頒賜世尊金像與舍利,像內並藏有噶瑪巴第一至十五代大寶法王的舍利,所以回到臺北後,在貢噶精舍召開董監事會,決議擴充前殿為大悲殿以供金像,興建寶塔以供奉歷代法王舍利。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七月鳩工興建,六十九(一九八年)年七月完竣。同時貢噶上師專程赴美國,於紐約寺郊區的Woodstock鎮,再度謁見大寶法王,請法王到臺灣貢噶精舍傳法,蒙大寶法王慈悲應允,不意越年(一九八一年)法王示寂。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法王座前的堪布仁波切,來到臺灣的中和市,為貢噶精舍新建的大悲殿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並改貢噶精舍之名為「中華民國噶瑪三乘法輪中心」。不過信徒間仍稱為貢噶精舍。
 


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 四月十一日——丁醜歲 三月初五 戌時,貢噶老人申書文上師,端坐往生紅觀音淨土,世壽九十五歲。 


(於凌波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