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修行之次第


修持的方法首重懺悔心,欲修持金剛乘之教法,需先修持加行,加行可分為四加行與六加行,修持加行的目的在於懺除業障,眾生於輪迴無盡的流轉之中,生生世世因身(行為)、語(語言)、意(思想)不清淨之故,累積了深厚的煩惱、業障,為能淨除煩惱、業障,唯有藉助懺悔心,才能達成;懺悔的方法,可於寺院或自家佛堂的佛、菩薩像跟前,發露懺悔心;亦可觀想虛空中遍滿諸佛菩薩,自己於諸佛菩薩跟前,虔敬獻上供養,供養可以一盤水果、燃燈…等方式為之,並無多少之分,然後,虔心發露懺悔;金剛乘的行者,是以唸誦三十五佛禮懺或百字明,並做大禮拜的方式,懺除業障;百字明具有淨除業障不可思議之功德,金剛乘行者需修滿大禮拜與百字明各十萬八千次以上;且需需修持供養曼陀羅法,供曼陀羅法源於佛陀未成道前,於雪山中苦修六年,以自己所擁有之一切,供養諸佛,最後,終能證悟成佛;因此,供曼陀羅之意,即是將整個宇宙,供養諸佛菩薩,此法亦需修滿十萬八千次;另亦需以淨水,供養諸佛菩薩滿十萬八千次;上述諸法,均修滿十萬八千次後,前行的修持,方告完成;至此階段,一位如法精進的密乘行者,已將身、口、意諸業完全淨除,從此制止,永不再造作惡業;如若修完前行,身、口、意之貪、嗔、癡、慢、疑,依然熾盛,仍舊繼續造作惡業,即失去修持加行之意義。


    圓滿前行的修持後,再至上師跟前,請求傳授各種修持之法要,在金剛乘的教法中,將密續之灌頂分為事部、行部、瑜珈部、無上瑜珈部等四大部,行者得上師傳授灌頂後,即開始修持此灌頂之儀軌;與顯教不同的是,行者領受灌頂後,自觀與本尊無二無別,本尊之身、口、意,即為自身之身、口、意;行者唯有圓滿前行之修持,淨除自身身、口、意諸業,方具有自觀與本尊無二無別之資格,如若自身之身、口、意,依舊染污不淨,即無法與佛清淨之身、口、意合而為一;因此,修行欲獲得成就,並非易事,絕非領受完灌頂,修持儀軌,輕易就能有所成就。


藏區的人民最常唸誦咒語為六字大明咒----嗡瑪尼貝眉吽,日常生活中,念念不忘之咒語,亦是此六字大明咒;於藏區之中,時常可見老者,左手持念珠,右手轉瑪尼輪(其中裝有六字大明咒之經典),口中喃喃唸誦著六字大明咒;每天清晨與傍晚,均至住家附近的寺廟、佛塔繞行與禮拜,生活過得甚為充實,是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與態度。


以下,將就六字大明咒的意涵,做簡單的解釋:「嗡」字在藏文中,是由阿、歐、瑪三字之音所組成,意指佛清淨之身、語、意,將眾生不清淨之身、語、意,淨化為佛清淨之身、語、意,時時提醒自己須清淨身、語、意三門諸業障,即為此字之意涵;「瑪尼」即珍寶,佛法的珍寶為慈悲心與菩提心,唯有具足此二者,方能滿足眾生之需求;「貝眉」即蓮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徵沒有煩惱染污的空性智慧,因此,「貝眉」之意涵即為空性智慧;「吽」字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究其意涵為「不動、不變」之意,為五方佛中,不動佛之種子字,象徵佛清淨的身語意、慈悲心與菩提心珍寶、空性智慧,是修行過程中,不變與不動的本質。


  於唸誦此六字大明咒時,不斷惕勵自己,必須淨除身口意諸業,具足慈悲心與菩提心,終能證悟  空性智慧,此為完整而圓滿之修持法門,因此,唸誦六字大明咒具有極為殊勝之功德。


在藏傳佛教的傳統中,僧侶需於各教派寺院之佛學院中,接受佛學基礎教育,所學以顯較之三藏經論為主,經論通達之後,再進入密院(密續院)學習各種金剛乘教法,從上師處,領受各種次第之灌頂,接受灌頂之後,需閉關修持所受灌頂之法門,閉關修持之時間,短則一年,多則三年餘,閉關結束後,再赴上師處,由上師鑑定所修法門之成就,是否具足成為傳承法脈上師之資格?因此,欲成為密乘之上師,是極不容易的,需經過艱苦的修行,通過層層考驗,方能荷擔如來家業,弘揚聖教於四方。


  現代人生活繁忙,常身處煩惱之中,無法自拔,欲從煩惱中得到解脫,其根本在於每個人的心,心的本質是極為光明、無礙的,日常生活中,若能每天利用短暫的時間,讓自己靜下心來,專注於當下清淨、光明的自性之中,對於過去的事不再追憶,對於未來的事,不做攀緣、妄想,對於個人的修行,將有極大之助益。台灣是佛法昌盛的寶島,近年來,社會各階層,尤其是知識份子學習佛法的風氣愈來愈興盛,究其原因,應是現代生活的緊張與壓力,促使人們希望能藉由修學佛法,得到心靈的自在與安適;因此,應於日常生活中,控制自己的心念,令自己時常升起善念、行善行,這是每個人能力所及之事;此外,應重視青少年的教育,藉由佛法的力量,引領下一代的心靈,能趨入祥和之中,如此,社會才能安樂,世界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