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殊要提劍殺佛?


修行的第一步是什麼?誠實的面對自己;


進入修行後的感覺是什麼?充滿感謝。


一群有宿世通的弟子,不敢面對自己前世罪孽而影響修行。


於是文殊冒著殺佛會下地獄的重罪,一劍大破眾生「人我相」。 


  可知道修行的第一步是什麼?誠實的面對自己;進入修行後的感覺是什麼?充滿感謝。一群有宿世通的弟子,不敢面對自己前世罪孽而影響修行。於是文殊冒著殺佛會下地獄的重罪,一劍大破眾生「人我相」。


 


神通力的困擾


  釋迦僧團裡有五百位頗有修為的弟子,在佛陀的教導下,很快地進入了清明澈見的禪定狀態,點點滴滴的前世因果便如電影般在眼前清晰浮現。五百弟子不但沒有因為獲此「宿命神通」而高興,反而被嚇得心驚膽顫、心神大亂。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累劫累世竟然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下不可饒恕的重罪:殺死父母、迫害僧人等惡業;然後又看見父母親輾轉輪迴為畜生,被貪著口腹之欲的自己所宰殺。面對種種化境,有人生起極大怖畏,有人憂悲悔恨痛苦不已,心情浮盪狂亂,根本無法再專心修行。他們不停地質疑:「我怎麼可能會殺人?我不相信!」既然不能接受眼見的「事實」,他們乾脆全盤否定佛陀所說的道理,甚至對佛陀心生怨恨:「這一切都是佛陀害的!」


  此時,心念細膩的文殊體察到這些弟子們的心結難解,也不多說,便從座位上一躍而起、挺出右肩、右手抽出利劍,一步一步朝佛陀進逼,高舉長劍便要砍殺佛陀!「出佛身血」,可是要下無間地獄,永劫不能超生呀!眾人都被文殊出人意表的行逕嚇住了,根本來不及反應。 


 


殺人償命?


  只見佛陀依舊維持一定的平靜優雅,他緩緩地提起手來,說:「文殊汝勿害我,若必欲害,應善害。何以故?一切諸法如幻化,無我無人,為誰殺而受殃?」佛陀要文殊且慢一步,先想好要殺的方法。刺殺佛陀是可以的,但必須符合善法,否則你就必須承擔因果循環的報應!因果循環、絲毫不爽。倘若文殊今日殺我,乃是因為我過去有殺文殊的因,所以今天獲得被殺的果,所以說殺人者等同自殺。如果真的有一個實在的人,而你將他殺死,這才會構成你的殺害之罪,使你感受到罪殃之報。實則世間一切諸法,皆如幻如化,我與人的生命體,亦復如幻如化,既沒有實在的我,亦沒有實在的人,一切皆空,那麼試問你所執劍欲殺者為誰?將來又會受到怎樣的業報?既然一切法皆如幻如化,我人之性亦不可得,皆可謂空,當然無所謂的殺人和殺人罪責可得了!


  五百弟子坐在一旁聽佛陀對文殊菩薩開示的內容,總算瞭解罪惡之性本來空寂,現在為曾經犯過的錯而憂悔,只是徒增困擾、毫無助益!五百弟子根器銳利,一點就懂,立即證得無生法忍,感動之於以偈讚歎文殊:「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自手握利劍,馳逼如來身。如劍佛亦爾,一相無有二,無相無所生,是中云何殺?」


 


慧劍斬情絲


  我們再回頭深究這個故事。通常人們在心慌意亂之際,多半會失去原有的理智,文殊知道當五百弟子情緒起伏時,根本聽不進任何道理。再則,弟子們因為聽從佛陀的教導而獲得宿命神通,只不過這些前世今生的內容反倒成為他們修行的困擾,追究起這困擾的根源便是佛陀,佛陀是他們懷恨的理由。換句話說,只要將佛陀殺了,弟子們是不是就能消除困擾,又可以繼續修行?以一人之命換得五百人的精進,有何不可?其實是弟子們不了解什麼是「殺」?什麼是「業」?什麼才是真實境?於是文殊選擇了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最激烈手段來喚醒迷惑中人。


  驚心動魄的仗劍迫佛舉動,瞬間將原本深陷愁悲苦惱的五百弟子從情緒的束縛中掙脫出來,而漏盡通曉的佛陀當然也明白文殊用心良苦,便配合文殊所創造出來的情境藉機說法,進而解釋因果道理及空性本質,直接開解弟子們的心結。《法句經》也曾提到「對於過去作對的事情應該心存感謝;對於過去做錯的事情同樣也要心存感謝。」或許前世的無明種下惡因,但珍惜此生善自修行,「因」即可轉化為「逆增上緣」,同樣可以成就善果。「眾生畏果、菩薩畏因」,每個果都是接下來的因。怕只怕人們「作繭自縛」,將自己陷入重重的束縛而受苦。或有人可以從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中「抽絲剝繭」理出頭緒;但有些人就必須仰賴慧劍來斬斷情絲。知道宿世因果總會造成更多的牽絆,就像當你知道你與某人前世曾為夫妻,恐怕你對他的態度會增加許多無謂的情緒糾纏。故不論前世如何,這輩子與每個人的因緣都要好好珍惜。


  文殊以不可思議的微妙智慧,了解五百弟子的因緣成熟,才會選擇如此決斷的方法加以渡化。倘若因緣不具足,即使聽到相同的道理,恐怕也很難體會到這更深一層的道理。於是,金剛寶劍便成為文殊智慧能斷一切煩惱邪見的三昧耶形象,並代表文殊教法的銳利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