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迦葉要把文殊逐出僧團,究竟是怎麼回事?


  修行度人有一定的方法嗎?當苦行著稱的大迦葉碰到凡事方便的文殊,兩人的行事風格如此迥異,難免會讓僧團裡的弟子們無所適從。但教化眾生有不同的方法,勿自以為是的批評別人。


 


頭陀第一


  印度夏季的雨期長達三個月,常造成往來交通困難,諸事不易。所以早期婆羅門教即規定教徒在此期間一律禁止外出,並應共聚一處一同修學,稱為「結夏安居」,後來的佛教僧團也保留此一制度。這三個月密集的自省,應該是出家人一年中最有益於修行的寧靜時間。但並不是全部的僧人都那麼喜歡結夏安居。


  早期加入釋迦僧團中的成員以婆羅門種姓佔大多數,這些人從前多半是有錢有勢的富家子弟,即使出家修行,也多選擇一個人在山野自修,習慣過無拘無束的日子。現在仰慕佛法,追隨佛陀,但是對於要跟著僧團一群人到處化緣、或集體聽經這類的團體活動頗感厭煩;而另外一些剛出家不久、自律性不夠、經常搞不清楚狀況的弟子,結夏安居期間也會讓他們感到較大的精神壓力。因為平常在外行腳的大老們這時都會回來,身為師兄自然會多關心師弟們的修行狀況,也會不時地給予應有的提醒,搞得小弟子們緊張兮兮,害怕動則得咎。尤其是面對到以嚴格律己、被稱為釋尊十大弟子「頭陀第一」的大迦葉(Mahakawyapa)。


  迦葉以苦修著稱:托缽度日、一日一食、久住墳地、塚間觀屍、過著一般常人所無法忍受的生活,而受到眾人一致的尊敬。這樣一位無可挑剔的典範人物在教團裡,當然會有十足的影響力。迦葉的一言一行都是眾人的榜樣,唯獨對聰明伶俐的文殊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文殊過夏


  文殊雖在僧團,卻一點也不像出家人,經常特立獨行,似乎也不怎麼遵守聲聞戒律,重要集會經常不見人影,不在佛身邊、也不見在眾僧、亦不見在請會、亦不在說戒中,反倒喜歡過居家生活,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和王宮裡的少女、歌舞女郎、甚至較被社會蔑視的淫女、雜耍小兒們玩在一塊,而這些行為都是僧團所禁止的。文殊這番違反僧團律制的行徑免不了會影響一些禁不起誘惑的弟子,這些人有樣學樣,漸漸失去了修行人應有的自律。這對剛跟隨佛陀不久、個性楞角分明的迦葉而言,自然看不下去,非找機會重整紀律不可。


  眼看三個月結夏安居即將結束,佛陀在在祇樹給孤獨精舍為大眾講述戒規的重要。這時才看到穿得漂漂亮亮的文殊,慢條斯理地出現在會場。


  迦葉把臉一橫,當場便嚴厲地質問文殊:「你這三個月到哪兒去了?」


文殊好像沒有察覺到迦葉不滿的情緒,便說:「這三個月來,我都和王宮裡的歌女、舞女、及雜耍小兒住在一起。」


  迦葉聽文殊這麼回答更是光火。這小子明明違反僧團戒律,不但好意思回來,說起話來竟還如此理直氣壯,毫無羞愧。迦葉心裡嘀咕:「這傢伙有什麼資格與我們一起修行?」迦葉耐不住火氣,當場拿起槌子要將文殊趕出精舍。


  佛陀看在眼裡,告訴文殊:「你知道迦葉要趕你出去,你也該示現境界,不要讓別人誤會你。」


於是,文殊即入三昧,大顯神通。《圜悟錄》記載:「迦葉於是集眾白槌,欲擯文殊,即見無量世界,一一界中有一一佛一一文殊一一迦葉.....」十方世界同時出現千萬個文殊,場面驚人。佛陀即問迦葉:「迦葉!你現在想擯逐的是那個文殊呢?」只見迦葉高舉著槌子、楞在那裡,不知如何是好?


 


隨一切人本而為說法


  迦葉尋思佛陀這般的問話,顯然事有蹊蹺,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就罵文殊,可能衝動了點。迦葉心下慚愧,便想放下槌子,但使盡力氣就是放不下來。


  佛陀笑著為迦葉解圍:「你向文殊頂禮即可解脫。」迦葉便遙禮文殊,槌子隨之鏗然墮地。


見識到文殊的神通變化能力,迦葉這才明白文殊的修為遠勝於己,自己智慧不足,不識菩薩境界作為,才會做出這等蠢事。迦葉向佛陀坦然認錯,並請佛陀開示文殊智慧。


  佛陀告訴迦葉:「文殊的善巧修行不是一般聲聞僧所能瞭解。如迦葉適才所看到的十方佛國,每一佛的身邊都有一名文殊陪伴。此地雖不見文殊,文殊卻普現於十方。其實結夏安居的這三個月,文殊在舍衛城內開解了五百名女子的心中疑惑,讓她們欣然接受教化,得無上真道。又讓五百童子及五百童女立不退轉境界。而這些人到達無上正真道的境界時,無形中也幫助了無數與他們有因緣的人,從而修得聲聞、轉生天界。」


  短短三個月,要渡化這麼多被視為根器不足的人成就修行,文殊的智慧簡直不可思議。在場弟子們除了讚嘆文殊,更慚愧自己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來評斷文殊,想模仿文殊不守戒規,卻只學了形,沒有學得意,枉自偏離了正道。


  迦葉也讚嘆文殊功德無量,虛心地向文殊請教度人的方法。文殊於是詳實解釋,說明令人和悅的方便修行法:應「隨一切人本而為說法,令得入律。」可以一起戲樂、共行、遊觀供養、或以錢財往來、或藉由貧窮慳貪也都能助人修行;當然也可以從大清淨行、或神通變化,運用種種方便行動來渡化有情;至於以何形象出現更可千變萬化,慈、悲、喜、捨、甚至恐懼、粗獷、柔軟,或虛或實,皆無障礙。修行在世間,但不為世間法所染。與不同的宗教派別要和睦相處,進而反觀內修知見。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法。因為「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為說若干種法而得入道。」


 


鬼神附體的熱病


  文殊舉了一個例子:有個人染得熱病,會說些莫名其妙的話,身旁的人便說他被鬼神附身才得病的。後來遇上一個好大夫,對症下藥讓病人飲下,藥到病除也不再滿口囈語。你可知道,並非真有鬼神從病人身上離開,而是醫生所開的處方產生了療效。就像世間凡人喜歡欺詐,不敢面對真實,如同得了熱病,心起貪著,便胡思亂想以為鬼神附體,結果身心反遭病痛折磨,沉淪流墮於生死苦海。而佛陀就像大醫王,以各種善權方法幫助眾生令入法門,「為除我想、無他想、又斷欺詐,為眾人說法。為除一切想,令不復樂入吾我及他人想,得度無極而致無為。」


  就像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千萬文殊如同千萬眾生,千萬眾生需要有千萬種不同的渡化方法。每個人有他所適合的修行方式,千萬不要將自己的觀念硬套在別人的身上,戒律亦然。「所以有佛者何?其覺常現正義,不以起故,亦不用律故,欲覺度著無審塵勞者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