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法四皈依


一、皈依三寶─


1、皈依三寶的意義


所謂三寶指的是佛(諸佛菩薩)、法(一切妙正法(法本))、僧(僧眾(喇嘛,比丘,比丘尼));所以稱為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一旦接受,永遠常隨,水火不能毀,盜賊不能奪,受用無盡,非世間諸寶所能比。


   皈是皈投,依是依靠,人生最可皈投依靠的就是三寶。兒童時期要依靠父母,讀書時期要依靠學校老師,就業時期要依靠公司朋友老年時期要依靠拐枚及兒女醫護,臨命終時全不能靠,萬般皆不去,唯有業隨身。
  唯有皈依三寶,必須在人生時,依教奉行培養堅定信心,最後方得受用,因為佛教講因果,是決定真實不虛。 應知皈依三寶,不是對外神明不恭敬,對內祖先不祭祀,而是肯定自己內心的信仰,和不再去迷信。一定要有正如正見,要多親近善知識,時常聽經聞法,如理思惟,如實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2、皈依三寶的釋疑


  應知皈依三寶和祭拜神明,祈求保佑不同,若將自己所作所為,完全交給神明安排,自己不肯負起責任,甚至用犧牲品供奉神明,為了保護自己一切如願,這樣很不公平,而且貧窮的好人,也就難以得救了。學佛皈依三寶,是要藉著三寶的功德,為自己的殊勝助緣,主要的還是自己內心,要勤修福德智慧,藉助於內修外熏的因緣和合,而產生一種潛伏力量,就會增長未來的善果。佛在《法華經》中曾說:〔佛種從緣起〕,所以〔緣〕字是很重要的。 
 
 3、皈依三寶的利益


  皈依三寶的利益,是說不完的,佛教的大藏經,共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大部份都是在解釋三寶,讚歎三寶、敘述三寶的功德,介紹皈依三寶的利益,如說:三寶是長夜的明燈、是苦海的慈航、是火宅中的雨澤、是渡河的橋樑,這都是在形容三寶的利益。還有以下十點,是學佛的人應當知道的: 
皈依三寶的人,證明為佛弟子。


皈依三寶的人,不會再墮惡趣。


皈依三寶的人,提昇人格莊嚴。


皈依三寶的人,一切善神擁護。


皈依三寶的人,易得眾人尊敬。


皈依三寶的人,善友因緣殊勝。


皈依三寶的人,善能積集福德。


皈依三寶的人,業消智朗吉祥。


皈依三寶的人,受戒資格基本。


皈依三寶的人,當來都能得度。


  皈依三寶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有心學佛的人,應當發心皈依三寶,聽經聞法修行,才不辜負此一人生。


 


二、皈依上師─


既然皈依三寶已如此殊勝,那又為何藏密要多一種皈依金剛上師呢?


 


密教是講四皈依,也就是把金剛上師的皈依擺在第一位。密教直接這樣子講,因為上師是傳授佛、法、僧的,所以他排在第一位,也就是一切佛、法、僧的總持,就是金剛上師。不依止上師引導,不知有佛,不從上師教誨傳承,則無法入佛、成佛。過去諸佛皆由上師教授,而得信解行證。上師乃救度眾生之導師,而更在「三寶」之上,故在三皈依之上還須皈依金剛上師。顯密之間的皈依,差別就是在這裡。密教對於金剛上師特別的尊崇,這其中有它的道理。


  


像西藏密教,有寧瑪派,就是紅教舊派。另有格魯派,就是新派黃教。有噶舉派,就是白派。有薩迦派,就是花教。這四派的密法當中,其中噶舉派的噶舉兩個字的意義就是口傳。密教特別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因為密教本身很重視口傳,很多的密法必須要師父直接跟弟子用嘴巴講-口傳,這樣子的傳承,就是比較直接。一般顯教方面,除了聽師父說法以外,沒有什麼特別必須要把心要口訣傳授的,密教不一樣,密教每一個法有很多的心要,有很多的口訣,要由上師親口傳授的法,在二灌以上,都是親口傳授的法,所以重視金剛上師的原因就是在這裡,密教的皈依上師特別不同。密教的法,因為是很特殊的,必須要由金剛上師親自直接傳授,這都是很重要的。


 


皈依就是學佛的開始,皈依就等於是註冊。皈依就是"依止",「依」就是皈依,我依靠上師。什麼是「止」?就是完全的,你不能說:「我是皈依,但是五十分皈依你。」這個就不完全了。「我是皈依了你,但是我相信你只有百分之十。」這個就不是完全,這個就不是皈依,因為皈依的依止兩個字,那個止就是完全的意思,完全皈依。在密教裡面,皈依上師應該是很慎重的,應該是完全的,是一種圓滿的依止。學佛要學的完完全全、圓圓滿滿的,應該是要有一個圓滿的皈依。


 


皈依有三個意義,第一個就是依止,也就是皈依是完全而且圓滿的一種皈依,這樣子才能夠得到上師本身的加持力。第二個,除了依止以外,一定要恭敬。在之前上課有提過「事師法五十頌」,就是弟子的身份跟上師之間,如何去奉侍,就是奉養侍奉你自己的根本上師,「事師法五十頌」,要常常去看,這是密教裡面有的。第三個就是要順從,上師講了什麼,就順從的去做,沒有什麼好講的,只要師父講什麼,沒有第二句話。所以要得到完全的加持力,有三個要點-依止、恭敬、順從。這個是學密一定必須要有的,很簡單的道理,祈禱佛菩薩也是這樣子。一心皈依,百分之百的順從恭敬,佛光一定下降來照耀,失去恭敬心,有懷疑心,沒有順從,當然就沒有加持力。所以密教裡面講三昧耶,是這種關係,佛、上師、弟子之間就是這種關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