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教菩薩、實教菩薩


權實二教,就是權教與實教的結合稱謂。


所謂權,是指因宜而變,因時制宜,適宜於一時的教法。所謂權教,就是權宜之教,也就是設個方便,讓眾生可以親近佛法,再慢慢引導你走向成佛之路。眾生(梵語bahu-jana)根機未成熟,由淺入深,逐漸使人覺悟的教法,種種權宜、權巧方便,稱之為權教。孟子說︰「權,然後知輕重。」(《孟子‧盡心下》)意思是說,在守常(恆)之中還要通權達變,即今天所講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權教之法,就是一種暫時採用的法,是不究竟的,不了義的。說得更明白一些,權不是終點站,不是最終的歸宿。利用這權巧方便之法,卻能令眾生生起求解脫的堅固心,而到達終點站。


究竟而不變的教法,叫做實,就是真實、實實在在的教你,直暢本懷不設方便的。修行的根機能成就無上大法,即直說究竟妙理,告訴你要怎麼持戒.怎麼斷欲、怎麼修行,立刻就能使人覺悟的教法,稱之為實教。


彌陀經是權教之法,乃佛因實施權的大方便法門,娑婆(梵語saha)五濁惡世,眾生魯鈍,福薄慧淺,不能堪受頓教大法,道心不堅,昇者少墮者多,佛大興慈悲,廣說淨土法門,普利群迷,往生極樂蓮邦,彼處正報與依報莊嚴,皆可得不退轉(梵語avinivartaniya),直至成佛,殊勝甚殊勝,阿彌陀佛悲願所成就的淨土世界,為化育眾生成佛而設立,可謂殊勝又莊嚴的權教大法,真是功德無量無邊,窮劫讚歎莫能盡。


權教菩薩的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叫做染修。以其不瞭解三輪體空的道理,所以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訶薩(大菩薩)。


實教菩薩、在因地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密,以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什麼叫做三輪體空呢?三輪就是沒有能布施的我相,沒有受布施的人相,也沒有所布施的東西的物相。唯有實教菩薩,才能夠稱為菩薩摩訶薩。菩薩所修之行,稱六波羅密。波羅密,意譯到彼岸。實教菩薩能夠離相妙修,不著於相,所以從生死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得證不生不滅涅槃的彼岸。 


權教菩薩的智慧淺陋,沒有實教菩薩智慧深,所以容易生輕慢的心。如果生輕慢想,便會墮落。


  權教菩薩見所度化的一切眾生,以為都在自心之外,因而成為願度心外之眾生。如果菩薩以為眾生是心外的眾生,那眾生的苦痛,就與自己不發生密切關系,亦即與自己無關痛癢。有了這樣的觀念存在,有的時候不免生起何必去度眾生的心理?如是,那是很容易退失菩提心的。很多菩薩敗退下來,亦可說是由於不把眾生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如果明白眾生是自心中的眾生,那就大不同了,見到眾生的痛苦,就如同自己痛苦,眾生與自己有著密切而不能分割的關系,自然就會多多的廣度眾生。


假使見諸眾生為心外的眾生,而發心立願去度化他,這是不夠圓滿的。再就上求佛道說:無上佛道,本亦在我們自心之中的。經上說:“即心是佛”,“心即是佛”,可見佛道不是在我們心外的。權乘菩薩,不但以眾生為心外的眾生,亦以佛道為心外的佛道。因此,在發願願成無上佛道時,專心一意的在向心外去求佛道,殊不知心外根本沒有佛道可得的。


要想真正圓成無上佛道,唯有在我們自心中去求,一旦將自心中煩惱垢穢拂除,顯現出本有自心的光明,立刻就證無上佛道。而這又是無成而成,成無所成的。若認眾生與佛道都屬於心外所有,則你度心外眾生及成心外佛道時,其過程中精進修行的一切“功勳”,就會時刻記在心中而“不”能“忘”懷。換句話說:就是執著自己度化眾生的功德及修學佛道的一切行門。


權教菩薩不能以空無自性的智慧,來泯除分別知見,來忘掉成度功勳,“如是發心”,雖則度生成佛,“名之為偏”。在這裡,偏是偏執于一邊而不歸中道之義。


 


菩薩共分52階位(含圓教佛) 隨著證悟的程度不一 而有不同的階位


總括為<權教><實教>菩薩


權教菩薩 是指還未明心見性的菩薩 (權教菩薩共10階位 +實教42階位=52)


(阿羅漢 辟支佛 雖已證得小乘最高果位 卻仍未見性 故仍屬權教菩薩)


實教菩薩則已明心見性 已無隔陰之迷 可以化身千百億隨類應現 可以稱為佛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