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法身】


1. 又作無漏五蘊、無等等五蘊(梵 asamasama-pañca-skandha)。乃大小乘之無學位(最高之悟境),即佛及阿羅漢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按小乘佛教之解釋,俱舍論光記卷一末所舉,即:()戒身(梵 śīla-skandha),又作戒蘊、戒眾、戒品。即無漏之身語業。()定身(梵 samādhi-skandha),又作定蘊、定眾、定品。即無學之空、無願、無相等三三昧。()慧身(梵 prajñā-skandha),又作慧蘊、慧眾、慧品。即無學之正見、正知。()解脫身(梵 vimukti-skandha),又作解脫蘊、解脫眾、解脫品。即與正見相應之勝解。()解脫知見身(梵 vimukti-jñāna-darśana-skandha),又作解脫所見身、解脫知見蘊、解脫知見眾、解脫知見品。即無學之盡智、無生智。其中,解脫身與解脫知見身,合稱為解知見。蓋小乘之無學位所證得之盡智、無生智為解脫知見,此於佛教教團中,本被視為抑制肉體與精神之慾望,以便能夠靜心、磨鍊智慧,而從一切束縛中解脫之法門;並且自己能意識到解脫後之清淨無染,而顯示出進入所謂之悟境。


次按大乘佛教之解釋,見於慧遠之大乘義章卷二十本,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即:()戒身,指如來之身、口、意三業遠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定身,謂如來之真心寂靜,自性不動,遠離一切妄念,稱為定法身。()慧身,謂如來之真心體明,自性無闇,觀達法性,稱為慧法身,即指根本智。()解脫身,謂如來之自體無累,解脫一切繫縛,稱為解脫法身。()解脫知見身,謂證知自體本來無染,已實解脫,稱為解脫知見法身。同書又舉出關於五分法身名義之解說:「分」為因,而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因,故稱為「分」;「法」為自體,而上記之五種為無學之自體,故稱為「法」;又「法」是軌則之義,上記之五種為成身之軌,故稱為「法」;「身」者是體,而上記之五種為諸佛之體,故稱為「身」;又以眾德聚積之義,故亦稱為「身」。


五分法身之次第歷然,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戒、定、慧三者就因而受名,解脫、解脫知見二者就果而付名,然此五者均為佛之功德。以此五法而成佛身,則稱為五分法身。此外,俱舍論卷一載,戒蘊為色蘊所攝,其餘四蘊為行蘊所攝。又智顗之請觀音經疏舉出,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則順次可得戒身、定身等之五分法身。


又密教之五分法身中,戒指生佛不二、六大無礙之三昧耶戒;定指安住於生佛不二之大決定心;慧指自覺明了六大無礙之理之智慧;解脫指自悟已明六大無礙之理,而隔執之縛忽然解脫之位;解脫知見,指自明已無隔執之縛之知見。〔雜阿含經卷二十四、卷四十七、長阿含經卷九、增一阿含經卷二、卷十八、卷二十九、僧伽羅剎所集經卷下、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佛地經論卷四〕p1066 佛光電子大辭典 


2. 以五種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謂如來三業,離一切的過失。二、定法身,謂如來真心寂滅,離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謂如來真智圓明,通達諸法的性相。四、解脫法身,謂如來的身心,解脫一切的繫縛。五、解脫知見法身,謂如來具有了知自己實已解脫的智慧。[陳義孝編, 竺摩法師鑑定, 《佛學常見辭彙》]


 


【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者,以五種功德法而成佛身也,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行宗記》一上: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返照觀心、名解脫知見。


 


【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齊;法者,戒定慧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諸法者,謂聚集色受想行識之法也。)


〔一、戒身〕,謂二乘因持無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聲聞乘、緣覺乘也。無作戒者,不作意持,任運無犯,名無作戒也。)


〔二、定身〕,謂二乘因修無漏淨禪,得證此身,故名定身。(無漏者,不漏落生死也。淨禪者,謂因修禪定,能斷諸漏,漏即三界煩惱,既無煩惱,心則清淨,故名無漏淨禪也。)


〔三、慧身〕,謂二乘因修無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無漏智慧者,即是觀十二因緣,及觀四諦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斷三界煩惱,出離有漏生死也。)


〔四、解脫身〕,解縛得脫,故名解脫。有二種:一者,有為解脫,謂以無漏智慧,斷有漏煩惱。二者,無為解脫,謂一切煩惱,滅盡無餘,煩惱既盡,理本無為。由二種解脫,得證此身,故名解脫身。


〔五、解脫知見身〕,知以智知,見以眼見,謂二乘因此智眼於一切法知覺照了,當體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脫知見身。


 


【五分法身】


(術語)以五種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為三身中之法身:


一、戒,謂如來口意三業離一切過非之戒法身也。


二、定,如來之真心寂靜,離一切妄念,謂之定法身。


三、慧,如來之真智圓明,觀達法性,謂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


四、解脫,如來之心身,解脫一切繫縛,謂之解脫法身。即涅槃之德也。


五、解脫知見,知已實解脫,謂之解脫知見法身。即後得智也。


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脫。由解脫而有解脫知見。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後二者。就果而付名。而總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則謂之五分法身。大乘義章二十本曰:「此五種分別為分,法是其軌則之義,此之五種成身之軌,故名為法。身者是體,此五佛體,故名為身。」行宗記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從因受名,解脫解脫知見從果受號。由慧斷惑,斷惑惑無之處名解脫。出纏破障,反照觀心名解脫知見。」濟緣記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為分。」王介甫金陵話錄曰:「五分法身,所謂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陰故。戒,超色陰;定,超受陰;慧,超想陰;解脫,超行陰;解脫知見,超識陰。」


 


【自性五分法身香】 


六祖壇經:(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


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謂自心中無過失,無罪惡,無嫉賢妒能的心理,無慳貪瞋忿的念頭,無劫掠殺害的意圖。)


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謂看到一切善惡境相之時,自心不會散亂。)


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謂自心無障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己的真如自性,不造作一切罪惡之事,雖是修行種種善事,但心中不執著所作的善行,尊敬上輩,體念下人,憐憫孤苦,救濟貧窮。)


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謂自心在外境上無所攀緣,不想善,不想惡,安然自在,沒有罣礙。)


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謂自心既於善惡都無所攀緣,但也不可以沉落斷空頑守枯寂,應當廣泛參學多多聞法,認識自己的本心,通達諸佛的道法,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時,真如自性毫不變易。香的意義,是以智慧火燒那抽象無價真香,這是真實的莊嚴佛身,這是真實供養如來。這五分香,皆從自性上說,皆從功德上修,也就是從自證自性法身來成如如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