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不設分類
法王如意寶在古屋神山留下的深達兩指的足印 內在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可以同時示現多個化身一併利益眾生。根據前面法界金剛的授記中說,法王在列繞朗巴的同時也示現為道孚的大成就者根桑秋扎。 道孚的大智者根桑秋扎,是一位智慧深廣證悟究竟的大成就者。根桑秋扎尊者臨近圓寂時的話也已證明這一點。當時,他的侍者弟子阿華悲傷地問:「上師,您老人家圓寂後,我們到哪裡去找您的轉世靈童呢?請您慈悲明示,此道場又將如何繼續?……」上師笑著對他說:「關於我的轉世靈童,你們不必勞心費神地到處尋找,將來有一位能背誦《真實名經》的人來到這裡,他重新建立此道場,這就是我的轉世。」之後邊說持戒的功德,邊擦拭缽盂而安詳地圓寂了。 發現兩大神秘山洞後,法王一行來到此地朝拜古屋神山。當時,木納地方的諸位知名高僧大德根據法界金剛的授記以及法王能夠出口流暢背誦《真實名經》等許多依據而準確無謬地認定他就是根桑秋扎大尊者的化身。法王在此創辦了一所分院,並且為眾多信徒傳授《真實名經》、《入菩薩行》等經論,又為部分根基成熟的人講解了《中陰解脫教授》。 在我們常人看來,通常將石頭作為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表示,如果赤手空拳在石頭上留下印跡或從中取出寶物,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一般,不僅耳聞有此事發生會滿腹狐疑,甚至親眼目睹也會睜大雙目,難以相信。當然,對於一般人來說,這的確是十分令人費解的問題,可是對於內證功德日臻究竟的大成就者而言,卻不足為奇,無需刻意勤作,無礙的神通神變任運自成。他們尚有使四大相互轉變的能力,何況是這些?幽默點說,這實屬小事一樁、小菜一碟了。依靠往昔的宏願力、現在的等持力以及因緣合聚,可以說只是一舉手一投足的事情。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瑪尼千果地方的虹光身 虹光身是一種殊勝的成就,是經由有效地修習金剛乘佛法而得之結果。“嗡嘛呢貝美吽”是廣傳的大慈大悲觀世音佛的真言,簡意地說,就是“敬禮蓮花寶”,隱含它神秘而殊勝的意義。 佛塔是一個鐘形的佛教寶塔,通常十分巨大。 康地靠近宗薩寺有個村落叫瑪尼千果,在一九五五年發生了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有一個怪老頭,他曾是位僕役和雕刻摩尼石(祈禱)者,他在死後化現出證得最高成就——殊勝虹光身的跡象,令每個人都萬分驚異。 沒有人知道那老人是位佛教無上大圓滿教法有證量的修行者。他曾是一個富有家族的僕役;中年時,他離開那份差事,到寧瑪派的一個寺廟去修學禪定。在那之後,他以雕刻六字真言“嗡嘛呢貝美吽”於石頭上,再將它們堆積成一座類似佛塔的大石堆,他就靠這工作勉強維生。 雖然白天他整天工作,晚上他仍禪修,一天僅睡二、三小時。老人貧窮純樸,有個小小的家庭。他幫助每個需要幫助的人,而他簡陋的住屋總是為朝聖者和乞丐敞開。 在他每日工作時,老人也繼續他的修行,以不間歇的覺知將禪修和工作結合在一起。他的兒子是個出家人,經常勸他要多做些正式的修法,譬如禪坐、修行瑜珈等等。然而這並沒改變他父親的習慣。 “兒啊!內在的覺醒才是重點,”他告訴那位熱誠的出家兒子,“只要試著保持內在覺知本身的清明覺性,也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此外別無他佛。” 在他過世的前三年,老人臥病在床。雖然他的家人很煩憂,他本人卻日益歡喜。他只唱些精神讚頌的歌而不唱誦傳統的佛教祈禱文;他不修儀軌、不持咒、不誦經或祈請文,他似乎完全拋棄各種宗教的形式。 當他的兒子——那位僧侶,再次勸他精進修法時,老人回答說:“除了明心見性,了悟個人本具的佛性外,沒有任何外來的佛是值得崇拜的。” 當他病得非常嚴重時,家人為他請來許多喇嘛和醫生。他兒子提醒他說此時是回想他所接受過所有佛法最重要的時刻了,老人只是微笑著說:“兒子,我已忘記宗教是何物。畢竟,沒有什麼要記憶!一切如夢似幻,但是,我很快樂,因為一切都是圓滿的!”在彌留之際,這安詳快樂的老人做了一項要求:“我死後一星期內不要移動我的身體,這是我僅有的願望。” 在他死後,家人以他自己的舊衣服包裹著屍體。喇嘛們為他誦念修法,而屍體就停放在一個小房間內。當一切正在進行著,人們注意到老人雖然身材高大,但屍體似乎變小了;同時他們也看到屋子上方有一道彩虹。 六天后,家人往小房間裏探視,不可理解地,屍體繼續在縮小!火葬儀式安排在第八天的早上。到了那一天,當他們解開壽衣時,發現除了指甲和頭髮外,空無一物,每個人都大為驚駭。沒有人會進到房間將屍體移走,因為房門一直鎖著。 於是老人的兒子去請問當地寺院的住持——(第二世)宗薩欽哲仁波切這件事。仁波切說這種情形以前也曾發生在大圓滿上師身上。老人的肉體已轉化成燦爛的光——法身的清淨光——大成就者的證悟境界,這是件意義深重、不平常的事情。宗薩欽哲仁波切又說,毫無疑問地,老人在一世中已成就了傳奇的虹光身。 秋絳創巴仁波切年少時曾拜訪該地,聽聞這個故事,並親睹遺留下來的聖物。 因此,甚至今日,一些成就的上師仍不為人知地生活在我們周遭,他們將深奧的精神修行與其日常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他們內在的成就鮮少被人查覺。——出自《雪獅的藍綠色鬃毛》
文殊苑
文殊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