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五十二位階─
《菩薩瓔珞本業經》五十二位大乘菩薩的階位。即始自發菩提心,終至成就佛果,其間可分成五十二個階位。茲列其階位名如次:(被大乘諸家廣泛採用)
前位十信
十 信: | 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雲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 (1) 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 (2) 念心:真信明瞭,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 (3) 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於真淨也。 (4) 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 (5) 定心:執持智明,則周遍寂湛,心常凝於一境也。 (6) 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 (7) 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 (8) 回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 (9) 戒心:心光密回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 (10) 願心:住戒自在,故能游於十方所作悉隨願也。 |
四十二賢聖位
十住(習種性): | 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術語)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 (1) 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 (2) 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 (3) 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瞭,故游履十方而無留礙也。 (4) 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也。 (5)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 (6) 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 (7) 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 (8) 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 (9) 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10) 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 |
十行(性種性): | 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 (術語)菩薩修行,雖於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此目: (1) 歡喜行,為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 (2) 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也。 (3) 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 (4) 無盡行,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5) 離癡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6) 善現行,以離癡亂故,能於同類中現異相,於一一異相各現同相,同異圓融也。 (7) 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8) 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於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蜜。 (9) 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 (10)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淨無漏,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恆也。 |
十回向(道種性): | 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 (名數)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 |
十地(聖種性): | 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十地」即指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茲依法相宗教義試釋華嚴十地如次: (1)歡喜地: 菩薩至此位捨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離垢地: 菩薩至此位圓具淨戒,遠離煩惱垢,故名。 (3)發光地: 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 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故名。 (5)難勝地: 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故名。 (6)現前地: 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故名。 (7)遠行地: 菩薩至此位,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動地: 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故名。 (9)善慧地: 菩薩至此位,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 (10)法雲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名。 又,十地的滿心,名金剛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剛喻定,又稱為金剛三昧或金剛心。若由此再開出一等覺位,則成四十二位。 等覺為斷惑的最後位,是因位的最上位,與果上的妙覺僅差一等,次生即可補前佛處而作教主,故亦云補助位。但是,《瓔珞經》則稱為無垢地,以雖有煩惱余習,然只如微煙,有等於無,故名無垢地。 |
等覺─入法界心(等覺性) | 佛之異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智度論十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往生論注下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又]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曰等覺。是菩薩之極位也。即滿足三隻百劫之修行,別教之菩薩斷十一品之無明,圓教之菩薩,斷四十一品之無明,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又名一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 四教儀四曰:「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止觀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瓔珞經上曰:「所謂等覺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剛慧幢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中略)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等覺諸佛二諦境界外非有非無無色無心因果,二習無有遺余。」 |
妙覺─寂滅心(妙覺性) |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曰妙覺。即佛果之無上正覺也。二乘止於自覺,無覺他之功。菩薩雖自覺覺他並行,而未圓滿,獨佛二覺圓滿,覺體不可思議也。 四教儀四曰:「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翛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三藏法數二十六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 |
留言列表